2018年,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全面推進“煤改電”工作,確保“煤改電”用戶能夠度過一個溫暖的寒冬。
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大力實施“煤改電”工程,完善配套電網建設,積極服務清潔取暖。在北京,“煤改電”工程可以追溯到2003年。從最初東、西城文物保護區用上電采暖,到如今整個城市的平原地區即將實現“無煤化”,北京在推廣清潔取暖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2003年至今,16年的“煤改電”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為今后清潔取暖的推廣提供了借鑒。
“煤改電”第16年
北京平原地區村莊將基本實現“無煤化”
隨著中央對于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要部署的推進,北京地區“煤改電”工作的進程也明顯加速。2016年~2017年,國網北京電力共完成65.9萬戶居民“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煤改電”總戶數超過百萬。今年北京“煤改電”的步伐還在繼續。目前,國網北京電力正在推進285個村、12.49萬戶的“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今年“煤改電”工程完工后,北京平原地區村莊將基本實現“無煤化”。
家住北京西四北二條49號院的武丕顯是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胡同里生活一輩子,武丕顯眼看著平房周圍的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卻怎么也不愿搬離自家的這座老院落,用他自己的話說:“胡同才是老北京的精氣神兒。”
打小聽著胡同里的叫賣聲長大,如今已經退休的武丕顯喜歡胡同里的一磚一瓦,但唯獨反感早些年間冬天飄滿大院的煤煙。“那時的冬天特別冷,大院里的人都足不出戶,坐在家里圍著煤爐取暖。暖不暖和先不說,滿屋子都是灰,煙氣嗆得人睜不開眼,吸到嘴里就感覺要堵著嗓子眼兒,難受著呢!”武丕顯告訴記者,胡同里的“老北京”都不喜歡煤爐,雖然它弄得整個胡同“烏煙瘴氣”,但畢竟是那個年代最為實用的取暖設施,“家家戶戶還都離不開它!”
老武所說的“那個年代”,至少要追溯到將近20年前。那時的北京,除了集中供暖區域外,大部分胡同中的平房都要在冬季使用燃煤取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進入21世紀,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清潔化用能也被越來越多人所推崇。據當時北京市發改委一位從事能源工作負責人介紹,北京在論證“減煤換煤”方式、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之初,曾提出過熱力管線、燃氣管線和“煤改電”三種方式,但前兩者受投資、施工技術、保護古都風貌等限制被舍棄,“煤改電”成了最終選項。
于是,北京市在2003年率先啟動了東、西城文物保護區“煤改電”工程,由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全力配合實施。這樣一來,武丕顯一家便告別了煤炭、煤爐,用上了電采暖,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剛開始以為電采暖的熱度不如煤爐,沒想到用上后,家里比之前暖和多了?,F在我跟老伴一起住,不用半夜起來給爐子里添煤,也不再擔心煤氣中毒的問題。”武丕顯告訴記者,現在到了冬天,家里的溫度可以達到20攝氏度,平時在家只用穿件毛衫,窗臺上也看不到飄落下來的煤灰了。
據當年北京“煤改電”工程相關負責人——時任北京城區供電公司基建部副主任王程介紹,2003年的“煤改電”工程,使東四、西四文物保護區內9439戶居民告別了煤煙,用上了電采暖。
良好的采暖效果,堅定了北京市政府和國網北京電力進一步推廣“煤改電”的信心。之后的幾年時間,北京市告別散燒煤的家庭越來越多:2006年,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南鑼鼓巷等文物保護區內,約2萬戶居民用上了電采暖;2010年~2013年,首都核心區約12.2萬戶居民所在地區也接連完成了“煤改電”施工;截至2015年年底,國網北京電力已累計完成東城、西城區31萬戶居民分散電采暖改造,基本實現首都核心區“無煤化”。
“煤改電”給老百姓帶來的變化,不僅發生在北京。近些年,隨著霧霾天氣在全國范圍內的持續加劇,整個北方地區的清潔取暖工作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家八部委在2016年5月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北方居民采暖領域實施電能替代;2017年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同樣提出全面推進冬季清潔采暖。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大力推動清潔取暖項目落地。截至2017年9月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經營區域內共推廣實施清潔電采暖項目1.8萬個,推廣電采暖面積約5億平方米,累計完成替代電量277億千瓦時。
隨著中央對于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要部署的推進,北京地區“煤改電”工作的進程也明顯加速。2016年~2017年,國網北京電力共完成65.9萬戶居民“煤改電”配套電網建設,“煤改電”總戶數超過百萬。這意味著國網北京電力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期間的“煤改電”規劃,基本實現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房山、大興平原地區“無煤化”。“2017年~2018年供暖季,北京地區‘煤改電’戶數達到百萬戶。按改造前城區戶均使用3噸燃煤、農村戶均使用4噸燃煤計算,每個采暖季可減少散煤燃燒386.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4.12萬噸、二氧化硫9.27萬噸、氮氧化物2.7萬噸。”國網北京電力營銷部主任邱明泉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北京“煤改電”的步伐還在繼續。目前,國網北京電力正在推進285個村12.49萬戶的“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涉及昌平、門頭溝、房山、平谷、懷柔、密云、順義、延慶共8個區。目前,全部工程已完成超過80%,其中,門頭溝、房山、平谷、順義已經完成今年工程。今年“煤改電”工程完工后,北京電采暖用戶將超過125萬戶,每年可減少散燒燃煤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00萬噸,北京平原地區村莊將基本實現“無煤化”。此外,工程的實施還將農村居民戶均供電能力由1.5千瓦提升至9千瓦,達到城市化水平。
暖和、干凈又省錢好處看得見、摸得著
從優化“煤改電”項目的前期審批、征地拆遷等工作流程,到為10千伏及以下“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提供30%的政府資金補貼,再到為居民用戶提供房屋保溫、戶內線改造、采暖設備購置補貼及電價補貼,北京市在推廣“煤改電”工程的16年中,逐漸形成了政府、企業、居民合作的“北京模式”,并使北京“煤改電”成為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工程。
“煤改電”工程已經在北京推廣實施了16個年頭,對于每一個用上電采暖的家庭而言,“煤改電”帶給他們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當記者在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崔家樓村見到86歲的劉淑敏老人和她的丈夫張萬宗時,老兩口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連續兩年使用電采暖過冬。“我們老兩口一直獨自生活,過去用煤爐取暖,兒女們總是在秋天就幫我們準備幾噸散煤,讓我們過冬燒爐子用。雖說買煤、運煤不用我們管,但到冬天燒起爐子來,砸煤、添煤還是我們老兩口的活兒,累著呢!”劉淑敏回憶說,過去每年冬天,老伴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砸煤、添火,“煤塊要砸碎了才能放到爐子里燒,燒完了還要往外運煤渣,一桶煤渣一二十斤,每天要運好多次。”
如今,老兩口再也不用圍著煤爐子過冬了。2016年供暖季前,國網北京電力對崔家樓村進行了“煤改電”工程施工,劉淑敏老兩口90平方米的家中裝上了空氣源熱泵。從外觀上看,空氣源熱泵的外掛設備類似于空調主機,將內置機和采暖設備相連,只需設定好出水溫度,空氣源熱泵就能自動運行。“這個空氣源熱泵,足夠為整個房間供暖。”國網首都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駐崔家樓村“煤改電”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滿意,滿意!”當被問到是否對電采暖的供熱效果感到滿意時,劉淑敏老人頻頻點頭。她告訴記者,過去的兩個供暖季,家中的溫度都維持在20攝氏度以上,屋里干凈了,生活的舒適度也提高了一大截。
當然,老百姓過日子,不光圖舒適,還要講究經濟實惠。在北京市推廣“煤改電”的過程中,不少群眾在改造前都對電采暖的經濟性產生過質疑,認為電采暖耗電量大,比起燒煤更花錢。
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村居民李光明為記者算了一筆“煤改電”的經濟賬。“你看我們家這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冬季每天要用100公斤煤,現在市面上比較優質的煤炭已經賣到了上千元,這樣算下來,每天至少也要花上將近100元錢,這可不如我們家現在用的‘電采暖’。”李光明告訴記者,2017年~2018年供暖季,他家使用的這臺5匹空氣源熱泵,每天僅需電費15元,一個供暖季花費還不到2000元。
5匹的空氣源熱泵每天僅需15元電費?原來,李光明用到的“廉價電”源于北京市、區兩級政府的電價補貼。“現在使用‘電采暖’,享受的是峰谷電價政策,每天晚8點到第二天早8點為谷電,市、區兩級政府每度電各補1毛錢,實際合1毛錢1度電,劃算得很!”李光明告訴記者。
在北京實施“煤改電”的過程中,來自政府部門與電網企業、居民的聯動遠不止這些。從優化“煤改電”項目的前期審批、征地拆遷等工作流程,到為10千伏及以下“煤改電”配套電網工程提供30%的政府資金補貼,再到為居民用戶提供房屋保溫、戶內線改造、采暖設備購置補貼及電價補貼,北京市在推廣“煤改電”工程的16年中,逐漸形成了政府、企業、居民合作的“北京模式”,并使北京“煤改電”成為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工程。
戶均用電容量大幅度提升“煤改電”推動社會用能方式變革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推進綠色發展,在能源的終端消費環節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為再電氣化的推進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配電網支撐。16年來的“煤改電”歷程,使百萬戶北京居民享受到了電采暖的溫暖舒適和電能的清潔高效。未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將進一步配合政府部門,推廣實施“煤改電”工程,讓綠色電能造福千家萬戶。
讓更多百姓用上電采暖,配套電網改造是關鍵。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印發的《配電網“煤改電”建設改造技術原則》中,明確規定“煤改電”用戶的戶均用電容量標準提高到5~7千瓦,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在很多業內專家看來,這樣的技術原則,一方面保證了“煤改電”用戶在冬天取暖無憂,另一方面,從長遠看,戶均用電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將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用能方式。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提出要加快再電氣化進程,推進綠色發展。其中就包括在能源的終端消費環節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從這一角度而言,“煤改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為再電氣化的推進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配電網支撐。
“北京‘煤改電’居民戶均用電容量可以從改造之前的1.5千瓦提高到9千瓦,這樣的提升,不光滿足了居民的冬季取暖需求,更重要的是為用戶創造了更多享受智能便利生活的可能性。”在國網北京電力營銷部的工作人員看來,9千瓦的用電容量,除了能滿足電采暖設備運行外,還可以使居民家庭擁有強勁的電能,嘗試“全電廚房”、智能家居等一系列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居民生活的電氣化水平,引領了整個社會的用能方式變革。
位于北京西北部延慶區的東桑園村,曾經和周邊很多村子一樣,門前屋后堆滿了待燒的煤球和秸稈,用能方式十分落后。2016年下半年實施了“煤改電”工程后,東桑園村采暖季的戶均用電量由改造前的451.57千瓦時提高到了6490千瓦時,村民生活品質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在村民李向杰家中,記者不光看到了用于冬季取暖的空氣源熱泵,還看到了在城市家庭中都難得一見的“全電廚房”。廚房中電炒鍋、電烤箱、電飯鍋、電磁爐等設施應有盡有,李向杰坦言現在家中做飯基本全用電:“節能又環保,‘火候’好控制,炒出來的菜也更可口!”
如今,無論是居住在西四胡同的武丕顯,還是年過八旬的劉淑敏老兩口,亦或是用上“全電廚房”的李向杰,都稱得上是北京“煤改電”工程的見證者、經歷者、受益者。16年來的“煤改電”工作,使百萬戶北京居民享受到了電采暖的溫暖舒適和電能的清潔高效。未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將進一步配合政府部門,推廣實施“煤改電”工程,讓綠色電能造福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