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北方地區“煤改清潔能源”取暖成為熱點話題。2017年入冬以來,北京及多地民眾真切地發現,藍天白云增多了,幸福感增強了。其原因在于,我國北方地區加快推進清潔取暖,在保障百姓溫暖過冬的同時讓天空更藍。目前“煤改清潔能源”取暖主要包含“電代煤”“氣代煤”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而成本高、補貼重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兩大瓶頸。
經濟性因素仍會制約清潔取暖路徑選擇
在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的大趨勢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尤其是“2+26”城市強力推進“雙替代”(“電代煤”“氣代煤”)。數據顯示,2017年,國家電網公司完成137.5萬戶居民、4435所大中小學校的用電取暖,取暖面積達到2700.8萬平方米,實現替代電量245.7億千瓦時。2017年“電代煤”在雙替代規模中占三成,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南在技術路徑選擇中以“電代煤”為主。
據了解,“電代煤”的技術路徑主要包括空氣源熱泵、碳晶、發熱電纜、電熱膜、電暖氣和空調等。不同技術路徑的總體供熱成本相差不大,年均成本基本為40~45元/平方米??照{取暖成本受氣候條件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影響比較大,空氣源熱泵總體成本略有優勢,但初始或一次投入成本較高。
“氣代煤”的經濟性要優于“電代煤”,燃氣壁掛爐的總供暖成本為35~40元/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的經濟性差異較大,整體成本低于“氣代煤”和“電代煤”路徑,但一次投入成本占比較高,可以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中國煤控研究項目”日前發布的《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8》(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執行報告”)分析,潔凈煤和適配環保爐具總供熱成本最低。從經濟性的角度來看,比較適合作為清潔取暖的過渡性或兜底性方案。
“中國煤控研究項目”有關人士指出,通過調研數據可知,農村居民對取暖成本的預期和承受力存在一定差異,但整體支付意愿和能力有限,因此農村清潔取暖路徑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濟性。除初始成本和運行成本外,政府補貼是降低居民取暖支出的重要手段,補貼力度應綜合考慮取暖成本和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水平農戶的實際承受能力,使有限的財政補貼發揮最大效益。
清潔取暖的補貼方式有待優化
“雙替代”的設備投入、運維成本比較高,嚴重依賴補貼。一方面,補貼政策是強力推進清潔取暖工作的重要保障。“雙替代”用戶90%為低收入的農村居民,取暖支付能力有限,此外“雙替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投入;另一方面,隨著重點區域擴圍,清潔取暖工作的深入推進,一次投入補貼和運維補貼將使政府財政壓力持續加大。
以北京“電代煤”為例,每戶每年10000千瓦時電補貼指標,每千瓦時電補0.2元,如按此補貼強度推廣到所有北方地區,單運行費用一項就需要每年2000億~3000億元補貼,這還沒考慮巨額初始設備投資。北京市政府對清潔能源供暖采取初投補貼和運行費補貼,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農村居民買得起并用得起。在買得起方面,市、區、鄉鎮政府三級給予的補貼,達到系統初投資的90%;在用得起方面,對農戶給出低價消費總量及峰谷差電價優惠,同時峰谷差時間段延長到晚8時到早8時。
據了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部分城市“雙替代”補貼政策的執行期限為3年,現已過半,下一步補貼政策和時限尚未明確,補貼的有效性和退出已成共識。大限之后,如何保障北方清潔取暖成效,這些不確定性使得清潔替代的利益相關方在工作推進中存有顧慮。
建議建立補貼時效和退出機制
“雙替代”是推進北方清潔取暖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民心和民生工程,為確保居民溫暖過冬、清潔取暖,環保部已明確“氣代煤”項目要“以氣定改、先立后破”。在此基礎上記者從“中國煤控研究項目”了解到,在北方清潔取暖工作推進過程中,從政府、企業到用戶,也各自存在一定問題需加以破解。
在政府層面,由于“雙替代”項目對補貼依賴性較大,地方財政負擔較重,未來隨著新項目的推進,以及原有項目的運營維護仍需大量投入,部分地方政府進退兩難。此外,去年冬季“氣荒”的出現使清潔取暖項目未能完全發揮作用,部分地方政府除了背負清潔取暖的財政壓力,還要承擔溫暖過冬的保障壓力。
對于企業而言,民用清潔能源替代項目往往需要企業前期墊付資金,資金回收期較長。另外,項目驗收及用戶滿意度評價受用戶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而經歷“氣代煤”或“電代煤”的企業,產品成本增加,壓力較大。
由于政府采取“先用后補”的補貼方式,用戶擔心補貼不到位、運行費用高,不敢敞開用。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認為,各方難處的背后,資源可獲得性和經濟性是影響農村清潔取暖的兩大重要因素。在重點區域“雙替代”的實踐中,上述兩個因素成為了諸多問題和挑戰的根源。對此,執行報告建議,建立長效的投入保障機制以及補貼時效和退出機制,并提前公開;針對“電代煤”和“氣代煤”設備分別建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統一設備接口,便于設備更替或更新;形成地方政府與燃氣企業聯手的安全管理模式;天然氣階梯價格、峰谷價格,節能機制和可中斷響應等推廣應用。
專家觀點
散煤替代是大勢所趨,不會逆轉
“電代煤”節約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勞動強度,并且提高了居民家中的空氣質量,杜絕了煤氣中毒的風險。有“煤改電”用戶采暖耗電量遠超平均水平,應該用監控和核查機制主動找出問題所在,與用戶共同協商解決。“電代煤”用戶設備補貼和用電補貼要長效、透明,讓“電代煤”用戶心里有數,用得放心。
“電代煤”電力供應要提前規劃,提前部署。要為“電代煤”設備建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要為“電代煤”用戶建立統一的巡檢、維護和監控平臺,提高用戶滿意率,也為保修期后設備管理提供保障。
——華北電力大學電能替代聯盟秘書長 朱宇里
電采暖致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大
電力采暖帶來了原有農網的增容,加上原來戶用電力情況,由此產生了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較大。在我國的采暖地區,現有農村電網的供電負荷滿足新需求有困難。
解決這個問題有兩點思考:一是農村的農林廢棄物能否加以環境友好型應用,另一個是結合分布式光伏度電補貼以及區域內光伏發電上網容量受限的情況,探討農村戶級或村級光伏發電配套儲能系統,從發展可再生能源角度,與散煤治理協同發展。
在補貼方面,截至目前,從國家到地方,財政補貼基本上采取事前補貼的方式,即補貼設備及系統的購置費,同時計入了設備及系統幾年內的維護和保修費用。隨著農戶清潔能源采暖意愿的不斷增強,行業發展的不斷規范,市場的穩步擴大,應用持久性不斷提高,能否由農戶自我購買,同時享受購置補貼的方式,在第一波設備壽命期滿更換時予以采取。
——北京能源學會常務副會長 唐艷芬
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氣代煤”規律
“氣代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主體眾多,包括各級政府、眾多企業、數以萬計的用戶;涉及客體更多,包括天然氣、技術、資金,環境等。
從流通領域來看,加強天然氣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天然氣的生產、運輸、儲存、調峰、價格等。天然氣供應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引起社會的高度注意,也會影響氣代煤的推進。要加強散煤的管理,防止已經實現氣代煤的用戶重新使用散煤。因此,在2018年要吸取2017年的教訓,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氣代煤”規律。
環保部明確提出“以氣定改,先立后破”。各地對于天然氣的需求與供給很難匹配,造成天然氣的供給側與需求側雙方在短時間內確定數量有很大難度,這也嚴重制約著各地“以氣定改”方案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