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季過去一個多月了,使用電采暖的用戶效果如何?評價如何?帶著這個疑問,12月20日,筆者走進了濟源城郊亞橋供電所了解情況。
“電采暖好不好,咱說了不算,跟我走一遭便是。”亞橋供電所員工李建剛拿起工具包笑著說道,“剛好我要去泉水灣生態園,最近婚宴比較多,去看看有什么用電需求和隱患。”
寒氣逼人中的“熱帶雨林”
15分鐘車程后,車停在了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旁,凜冽的北風毫無遮擋地刮著,筆者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依然被凍得瑟瑟發抖。旁邊大大的“泉水灣生態園”標語和一大片全封閉鋼架結構房屋格外引人注意,停車場、馬路邊都停滿了車。
“走吧,里面暖和。”李建剛背起工具包朝大門走去。掀開厚厚的門簾,一股帶著植物和飯菜清香的溫暖氣息撲面而來,郁郁蔥蔥的綠植、綠樹包圍間或大或小的餐桌、前來游玩和就餐的賓客面帶笑意或座或行、服務員穿著滑輪鞋在包間和廚房間游刃有余……與外面嚴寒天氣形成了鮮明對比,仿佛穿越了一般,讓筆者有點恍惚。
泉水灣生態園負責人閆志波和李建鋼也算上是老朋友了,從生態園建立初期,供電所人員就多次上門服務,“能在這冰天雪地里建成這么大規模的‘熱帶雨林’,和供電所工作人員分不開。”見到我們,說起電對生態園的影響時,閆志波感慨萬千:“目前咱們這個生態園做飯、照明、排風、供暖都是用電,方便得很。” 閆志波之所以認為用電“方便得很”源于之前生態園冬季取暖的“不方便”。閆志波告訴我們,之前園內冬天采用煤爐供熱,無論速熱還是效果都不盡如意,慢慢地綠植開始凍死凍傷,溫度波動比較大,生意也一直是不冷不熱。
“供電所建議我們用電取暖,剛開始還有點擔憂,一是投入大二是怕萬一停電可咋辦,現在看來,之前的擔心都是多余的。”閆志波笑著對我們講,去年,供電所對生態園線路進行了升級改造,還由兩條線路供電,實現了供電保障“雙保險”,生態園因此又購置了40臺臺式空調,還安裝了自動調溫系統,“設備幾乎不用維護,省事,供電公司提供上門檢修服務,省心!你看這綠植長得多好,環境好顧客也就多了,過年大年三十到初六的飯局早都被訂滿了!”在閆志波看來,用電能供暖是個明智的選擇。
農家別墅也有“城市溫度”
“用電采暖好,今年不回城!”在泉水灣生態園金色大廳,剛剛舉辦完孫子滿月酒的李國爭聽到我們的談話笑著說道。
在好客的李國爭邀請下,我們來到了僅一馬路之隔的李國爭家里,新蓋的三層小洋房一點不輸于城市小區的小別墅。一進客廳,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一臺臺式空調正不斷地吐著暖氣,屋里布置的很溫馨,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李國爭的母親穿著一件薄毛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客廳的溫濕度計顯示室內溫度23攝氏度,濕度42%。
“如果只坐在客廳,你能看出這是農村么?”李國爭頗有自豪的說。李國爭告訴我們,雖說老家離城也就十分鐘的車距,但由于農村沒有集中供暖,這么多年,李國爭一家一到冬天都會全部搬到城里居住,但市區房間少,家里人又多,難免有些不方便。
“你看那空調,今年夏天俺家買了三臺。”李國爭指了指客廳的空調,“政府倡導清潔取暖,凡是新購買的空調等取暖設備均給予購買補貼,我買三臺也沒花幾個錢,村里還免費發放暖氣片,每間屋子我放了兩組暖氣片,冬季取暖問題解決了,于是今年我重新翻蓋了宅基地,在家熱鬧舒服還方便,就不用為采暖來回跑了。”在李國爭看來,空調恒溫設定,這個冬天一點也不冷,如今住在農村一點也不比城里差!
用電取暖百姓“也不差錢”
雖然集中管網無法覆蓋這里,但電采暖卻讓李國爭所在村里的500多戶像李國爭家一樣過上了不少城里人羨慕的高品質生活。
煤改電第一年,之前大家對取暖費用的高低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經過一個月的使用,多數居民感覺到“費用與燒煤持平或略高”。
“以前總擔心電暖器不暖和、費用高,不過這個月下來感覺和燒煤差不了幾個錢,不過方便暖和了,供電公司還對電費進行優惠,誰也不在乎那幾個錢!”得知筆者是為了采訪清潔供暖而來,前來李國爭家送禮的李翠花搶先說道。說起這一年的變化,一屋子的來客說莫過于取暖方式的改變,雖然氣溫已跌破冰點,但這個冬天著實是個暖冬——暖氣恒溫,再也不用生火、搬煤球、換煤球了,讓她們從燒煤帶來的繁瑣和臟亂中解放出來,無論是家庭生活小環境,還是村鎮大環境都得到改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安全保障,不見火光的溫暖讓家家戶戶幸福感不斷提升。
從李國爭家出來,筆者不禁感慨:電采暖,一頭牽著百姓溫暖過冬,一頭連著藍天白云,客戶滿臉的笑容、持續改善的空氣質量,就是清潔供暖成效的最好證明。在這個分外寒冷的冬季,暖和的不止是身體,還有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