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電”由于初投資成本高,且運行成本更大程度上仰賴當地是否具有較為優惠的峰谷電價政策,“煤改電”在2017年的推廣力度遠不及外網的改造以及燃氣壁掛爐造價更為低廉的“煤改氣”。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輻射供暖供冷委員會電供暖專家組組長王安生告訴記者,不少從業者在推行之初就已意識到“煤改氣”將會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未料到會暴露得如此之快。
據他回憶:“2015年,發改委曾連續5次發文強調在集中供暖的燃煤鍋爐改造前一定要確定氣源,時至2017年隨著各地煤改氣項目大規模上馬,行業內已無此類聲音。而未充分考慮氣源的后果是大范圍的燃氣鍋爐無氣可用,由于補貼不到位或不連續,致使農村地區的用戶即便有天然氣也無力承受。”
北京的“煤改電”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從2003年起二環內居民小型燃煤鍋爐逐漸改成蓄熱式電暖器,后來五環以內的集中供暖燃煤鍋爐也漸改為燃氣鍋爐,而北京周邊農村地區的“煤改電”主要是從2013年開始的,即“減煤換煤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技術路線仍以蓄熱式電暖器為主。
到2018年北京的“煤改電”工作基本完成,空氣源熱泵則是主要的技術路線,以海淀區為例,由于補貼資金到位,電價政策便宜,改造后的成本甚至低于燃煤鍋爐。
不過,北京地區的成功并不一定具備完全的推廣效應,張家口壩上地區曾進行過空氣源熱泵以及地源熱泵項目的實驗,但因當地溫度過低并未通過測試。
在沒有厘清電力供應情況下大面積推開“煤改電”也會面臨相應的問題。經濟觀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張家口地區的配網較為薄弱,沒有雙電源,該地區在推廣“煤改電”的過程中,國網鼓勵企業選用蓄熱式的電采暖設備,以備“停電不停暖”。農村地區的散戶即便使用蓄熱式的電采暖設備,冬季也會出現“散熱片燙手,但室內溫度僅有8~10攝氏度”的情況,散煤復燒在情理之中。
一位國網張家口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治理)最大的難度在于電網的投資、通道以及農村散戶的問題。需要政府部門規劃,電網企業投資,因為在農村地區集中推廣煤改電會對電網負荷提出新要求,而追加電網建設投資總額將是目前的數倍。”
由于風光發電的資源較好而送出情況不佳,張家口具有發展風電供暖的潛質。但隨著張北50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的完工以及特高壓的建成,棄風棄光電量將全部上網輸送至北京、唐山以及天津等地,屆時四方協作機制則會缺乏支撐。
上述機制是指張家口市在2017年建立的“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的合作機制,地方政府與國網共建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平臺,每月發布次月月需求電量和掛牌電價,企業自愿競標,綠電通過電網交易平臺進入供電大網,再由電網公司根據風電供暖用戶需求統一分配電量。
對于清潔供暖未來如何推進,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表示擔憂:“清潔供暖是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資源稟賦、電價政策等諸多方面,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但目前這方面的工作較為滯后。”
王安生認為:“是否清潔不應按燃料種類來劃分,而應因地制宜地強化環保指標,倒逼技術進步,如通過技術改造與升級使已經停用的鍋爐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即為可行的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