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由中國節能協會、煤控研究項目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能源基金會(EFC)共同支持的第四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大會在京召開。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澍,亞洲開發銀行能源技術總顧問翟永平,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吳吟,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原副總工程師楊金田,以及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等權威專家出席了此次大會并作發言。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專委會等單位的專家代表,以及來自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北京、西安、洛陽等省市專家在內的約300人參加了此次大會。
大會期間,同時舉辦了“解決方案”和“地方經驗交流”分論壇。分論壇圍繞“北方清潔取暖建筑節能優先”“民用散煤治理堅持因地制宜”“財政補貼和成本分攤機制”“京津冀及周邊散煤治理經驗”“汾渭城市散煤治理經驗分享”等主題進行探討。本文摘錄了部分與會專家對于農村清潔取暖的發言內容,供大家參考。
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在致辭中指出,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散煤治理、清潔取暖的政策,實現了散煤削減量約6100萬噸,促進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就如何實現散煤治理,江億院士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應該是嚴控散煤市場,從源頭控制,防止劣質散煤流入市場。其次是大力推行優質煤替代、清潔能源替代,實現清潔利用。第三是通過淘汰落后,提高準入標準,應用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等多重手段、多措并舉實現煤炭的減量化。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原副總工楊金田在作“大氣污染與散煤治理”主旨發言中指出,散煤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環保工程、能源工程,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分步推進、多措并舉的原則,按照先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后村鎮的思路推進。對于農村散煤治理,應加強農村清潔能源整體布局規劃、完善頂層設計,并統一清潔取暖工作目標和實現途徑。
會上,煤控研究項目分析師李雪玉發布了《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9》。報告首先指出, 初步統計2018年全年共削減散煤使用量約6100萬噸。根據各省市公開的散煤替代工作總結,2018年全國在民用散煤替代、小鍋爐淘汰和散亂污企業整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由此推動散煤治理取得了這一顯著成績。報告總結了2018年散煤治理的經驗和不足,回顧了“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的中期進展,評估了試點城市補貼政策的執行效果。在此基礎上,分析了2019年散煤治理的難點和對策,探討了補貼優化方案和成本分攤機制,并提出了2019-2020年度秋冬季散煤治理的減量目標和具體措施與建議。
報告指出,2018年,散煤治理戰場擴圍,縱向深入。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政策和執行層面更加趨于理性,“煤改氣”和“煤改電”市場熱度此消彼長,2018年用于“煤改氣”工程的燃氣壁掛爐銷量同比下降62%,而“煤改電”規模同比上升58%。對于“雙替代”,報告認為2021年實現“2+26”個城市在2017的基礎上累計新增用氣230億立方米的目標有一定難度,但有望完成2021年電供暖達15億平方米的“煤改電”目標。
報告建議,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破解經濟性難題是解決散煤復燒的關鍵,民用散煤治理方面,應遵循建筑節能先行,并堅持“替代優先、清潔煤保底”的思路,充分落實“四宜”原則(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中的“宜”字,解決相關配套問題。特別是應該全面準確地理解“宜煤則煤”的指導原則,堅決完成“2+26”個通道城市和汾渭平原11個城市的散煤顯著削減和清零的目標。
在嘉賓對話環節,吳吟表示,農村清潔取暖應叫響“宜柴則柴(生物質)”,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解決溫飽問題是基本,溫比飽還在前面。2016年總書記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解決六大突出民生問題,清潔取暖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要突出宜柴則柴,這是與廣大農村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關于“宜煤則煤”,吳吟表示,宜煤則煤不是簡單用散煤,是要加工過的煤。比如蘭炭、水煤漿、潔凈型煤、生物質型煤等配套專用爐具來使用。在推進清潔取暖過程中,煤炭在一些地區還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如果要發揮,就要高層次的發揮。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散煤治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可持續性,農村“煤改電”“煤改氣”最大的問題是老百姓用不用得起、財政能不能持續補貼,一說到散煤治理就不讓老百姓去用煤,這個不貼合實際。農村清潔取暖應發展工業余熱、生物質和清潔煤。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長任彥波認為,農村清潔取暖主要的障礙是經濟性問題。清潔取暖五年規劃中雖然提到了對于偏遠山區等暫時不能通過清潔供暖替代散燒煤供暖的,要重點利用“潔凈型煤+環保爐具”“生物質成型燃料+專用爐具”等模式替代散燒煤供暖,但潔凈煤、生物質配套爐具不在規劃規定的清潔取暖技術路徑范圍之內,這是地方政府在實施過程中比較糾結、不太清晰的地方,想實施苦于找不到政策依據,如果推廣有沒有補貼?即使推廣下去,算不算清潔取暖完成的任務量?這是很多基層政府在顧慮和糾結的。但基于農村的現實性、經濟性、資源條件和生活習慣,節能環保爐具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關鍵是怎么去用,讓老百姓用的好、用得起、可持續。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則認為,農村情況千差萬別,沒有一個模式可以涵蓋整個方案。越到基層走,越缺乏很明確的技術指導和技術方案。清潔取暖在推進過程中矛盾很多,核心矛盾是投入不足,是資金問題。由于前兩年部分地區“雙替代”推進速度太快,推進幅度太大,導致返煤情況出現,這是前期方案考慮不周、決策不科學帶來的風險。如果三年補貼時限到期,真正的返煤風險才會暴露出來,現在還是在初期。建筑節能在清潔取暖中應該優先考慮,從長遠看是可以發展,但從目前來看并不現實,要成批量規?;脑谵r村地區推廣建筑保溫,現在還不具備條件,主要是因為它投入周期長、改造費用大,實施主體又不是個人,所以目前農村地區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推進是非常遲緩。但在一些富裕地區,或者是直轄市一些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試點示范。
煤控研究項目核心組專家、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指出,北方清潔取暖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清潔取暖的重點和難點是落實“宜”字原則?;谥袊茉崔D型和低碳發展的長期愿景,以人為本,把改善室內空氣污染、保護公眾身體健康作為宗旨,散煤治理應堅持“清潔能源替代優先,潔凈煤保底”的基本原則,保障農村居民平等獲取和使用清潔能源權利的同時,確保財政補貼的可持續性和居民經濟的可承受力,保障持續有效的散煤治理工作,力爭在2020年基本解決散煤問題。對過渡性方案“潔凈煤”的使用要提出包括過渡時限、利用方式、排放標準等一系列要求,并將其納入相關規劃、補貼政策和考核指標,避免散煤復燒,真正落實“宜”字。“今冬明春”的空氣質量是否持續改善而不出現反彈是2019年散煤治理工作的晴雨表。
煤控研究項目核心組成員周鳳起認為,藍天保衛戰幾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來看也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對農村的散煤治理這樣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還缺乏有效的指導。中國地域遼闊,農村處境又非常復雜,人口狀況、居住條件變化有很大,在應對農村散煤治理方面,雖然各方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還改變不了目前推行的狀況,所以如何解決農村散煤治理問題,仍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劉廣青認為,目前國家政策和大家理解上存在一些模糊的區域,而且是大家避而不談的就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規劃中指的暫時不能通過清潔供暖替代的農村地區,這個農村地區比例是不小的。在我們調研過程中,農村地區暫不具備條件的在絕大多數北方地區達到了70%-80%。在這里面國家政策的要求和農村地區實際的現狀和需求存在矛盾,農村地區重點和難點是如何把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去考慮老百姓的供暖需求和建筑保溫問題,這都需要一個長遠的考慮。未來應該是以問題為導向,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真抓實干,這就需要各方花大力氣,用“釘釘子”的精神去研究去研究落實。
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散煤治理分會常務副會長阮立軍則認為,農村散煤治理遇到問題,是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好的模式和方法,不管是煤改氣、煤改電還是潔凈煤,都有各自的不足,還很難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既能達到政府要求,又能讓老百姓接受,效果還很好,又不需要補貼。對于“好煤配好爐”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這種技術路徑也需要補貼;二是好煤配好爐很難保證能達到最優的組合;三是操作性問題,老百姓操作習慣不一樣,能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真正解決民用散煤治理的問題還是有賴于技術進步,散煤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通過短頻快的動作雖然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解決不了根本性長期性的問題,歸根到底還需要靠技術進步。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部能源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陳瀟君表示,清潔取暖前幾年出現大量的問題是因為推進速度太快,頂層設計規劃不足。清潔取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熱源、熱網、用戶等進行綜合規劃和協同推進,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收入水平等因素設計詳細的方案,規劃先行。如果補貼取消,清潔取暖工作很難持續,尤其是汾渭平原,汾渭平原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煤炭資源很容易獲取,價格比其他地區低,同時居民收入水平又比京津冀地區收入水平也要低,所以這些因素決定了在汾渭平原推進清潔取暖阻力會非常大,在執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強力的政策推進和資金保障的話,推進是很困難的,所以說取消補貼會對清潔供暖有什么影響,這事是顯而易見的。